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科动态 -> 正文
学科动态

突破丨心血管内科完成院内首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2/12

图片1.jpg


  本网消息(文/何川 刘畅)2月6日,春节后的第一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44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了院内首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这是心血管内科在该领域向前迈进的重大一步,同时也填补了医院的技术空白。


  据悉,该患者在上学期间体检因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超,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因缺损非常小,当时医生建议动态观察,此后20多年间无明显不适,逐渐也就忽略了。2年多以前,患者开始反复出现受凉后咳嗽、咳痰,伴心累、气紧,严重时出现肺炎,多次住院治疗方能好转。影像学的检查提示心脏长大、肺部淤血等表现。医生建议患者行室间隔封堵术以阻断心室左向右分流,从而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经人介绍,该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仔细评估刘叔叔的病情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考虑进行微创的室间隔封堵介入手术。因为该术式创伤小,无需开胸及心脏停跳,即可将困扰患者20年来的室间隔缺损治愈,这是最佳选择。 


  心血管内科团队经过精心准备,与患者进行详尽的沟通,做好了手术评估等多项准备工作,为患者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心血管内科介入和影像团队细致操作,术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患者的室间隔封堵介入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状态良好,留院观察12小时便出院了。


  什么是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成人先天心血管疾病的20%,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室间隔缺损按发生的部位,分为膜部室缺和肌部室缺,一般将发生在膜部的缺损较大,肌部的较小。室间隔缺损在心室水平产生左至右的分流,分流量多少取决于缺损大小。缺损大者,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多,回流入左心房室,使左心负荷增加,左心房室增大,长期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导致肺动脉压增加,右心室收缩期负荷也增加,右心室可增大,最终进入阻塞性肺动脉高压期,可出现双向或右至左分流。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症状出现早且明显,以致影响发育。有气促、呼吸困难、多汗、喂养困难、乏力和反复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发绀。本病易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来确定诊断同时可以测定缺损大小及部位,判断心室肥厚及心腔大小,超声心动图示确诊本病的主要无创方法。


  成人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者为数极少,传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在全麻下,建立体外循环,切开暴露心脏后直视下采取缝合或补片的方式修补缺损。虽然此项手术是成熟术式,但创伤和围术期风险较高。2002年Hijazi等首先采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室间隔缺损治疗的介入封堵时代。该技术引进中国后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一线治疗手段。由于介入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迅速康复等优点,也逐渐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此次成功的手术标志着这一新兴的技术正式落户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编辑:王麒钧 责编: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