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成都商报】全国独创“医疗列车” 行走在铁轨上的“微型三甲医院”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9/26

  原文链接:http://e.chengdu.cn/html/2017-09/20/content_606653.htm

  原文如下:

  他们,把三甲医院“送进”偏远深山。


  蜿蜒的铁轨,轰鸣的车轮,安静的火车小站……当你乘坐火车穿越川、云、贵的深山峻岭时,是否曾想到过这样平静美好的旅程,背后也包含着医务人员辛勤的付出呢?


  到这个月,成都铁路局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医疗列车”,就开行满整整两年了。搭载着医护人员和诊疗仪器的医疗列车,化身为一间“移动三甲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两年间累计20多次出发,近400天奔波在铁轨上,为沿线铁路职工送去职业体检、疾病诊疗、刷卡购药、健康咨询、专家义诊以及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等服务,维护了铁路运营安全的“生命线”。


  首辆“医疗列车” 是他们参与设计的


  樊春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护师,也是第一批登上“医疗列车”的医护人员。“我们医院前身是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一直是成都铁路局职工体检和职业病防治的定点单位,”她介绍,成都铁路局地处山河密布的大西南,12万余名职工,散布在川渝黔9000余公里的铁道线上,很多职工由于工作需要,常年身处山林,无论是参加健康体检还是日常看病就医,都面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此外,铁路安全运行要求职工随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如何保证职工定期接受体检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2015年5月成都铁路局联合医院,提出打造‘医疗列车’设想时,双方是一拍即合,”樊春说,当时成都铁路局提供了一组5个车厢的列车,希望由体检中心来设计、打造出一列“微型移动医院”,配置安设心电图、彩色B超、X光机、电测听仪、粉尘肺功能检查室、眼科、内科、外科、检验科和手术间等医疗设备,达到“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疗水平。

  

  “这样的医疗列车全国都没有先例,设计起来难度不小,”樊春说,把“医院”搬上列车,仪器设备的输电管线、供电制式、配电设备等都需要重新设计改造;用于体检医疗的两个车厢需要改造出大小不等20余个医疗检查间,空间设计难度较大;在列车上还要设置听力检查室、B超室、放射科,既需要绝对密闭,又需要解决辐射泄漏等问题。此外,还要解决列车停靠在车站后接水、供电、联网通讯等技术问题。“设计医疗列车遇到的种种限制,也让我和同事们真切地感受到沿线铁路职工工作的艰苦。”


  医疗列车开创新型“行业医联体”模式  多个行业有借鉴意义


  2015年9月,樊春跟随首趟“医疗列车”出发,巡诊千里铁道线,守护一线铁路职工的健康。平时只有一两名职工倒班的成昆线彝良站,内六线海拔最高、被称为“巴掌”车站的老锅厂站……一个又一个远离城市的偏远小站上,第一次迎来了医生,90%以上的铁路职工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有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亟须治疗和健康管理。

 

  樊春介绍,铁路职工由于工作原因长期繁忙、三餐不定时、工作超时,很多人都有心脑血管、内分泌、骨科方面的隐患,尤其是火车司机这一类行车关键岗位,一旦因健康原因导致列车运营出错,后果是“不可承受”的。仅去年一年,医疗列车就筛查出近3000人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需要二次体检和进一步诊疗。“我们几个月前还筛查出一例肺部包块的职工,第一时间要求他来住院手术,幸好尚未发展为恶性肿瘤,若发现得晚就很难说了。”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医疗列车运行的铁路沿线站点,绝大多数都是经济欠发达、人口稀疏的地区,本身就存在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普通“医联体”模式无法惠及这部分职工。而医院与成都铁路局首创的医疗列车,独创了一种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新模式,以特殊形式在一个行业内部实现了“分级诊疗”,可以视为一种新型的“行业医联体”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与铁路相似的行业都有补充借鉴意义。(王欢)


  (编辑:王麒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