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成都商报报道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机器人与轨道上的“移动医院”能体检还能开展手术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9/09/28

2019年9月23日 《成都商报》 专版报道 轨道上的“移动医院”能体检还能开展手术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机器人与 画面截图

原文如下:


轨道上的“移动医院”  能体检还能开展手术

绿皮车厢,写着“成铁医疗列车”几个大字,它同普通列车一样,沿着轨道穿行在川、黔、渝各省的50几个站点。但你可能想不到,这辆列车其实是一个移动的“医院”,不仅能够满足常规体检和基本诊疗相关的检验和检查项目,还有手术室及应急抢救等设施设备以满足救援之需,还可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远程会诊。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到医疗列车基层站点巡诊


时间倒退回2015年9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合作,启动了全国首创医疗列车的试运行,为铁路沿线职工家属提供体检及诊疗服务。如今,这辆医疗列车已经开行了大约4年的时间,为9000多公里沿线铁路职工送服务,保障了铁路运营安全的“生命线”。

 

【功能齐全】

列车充当移动“医院”  达到“三甲”综合医院水平医疗列车除了常规开展健康体检、职业体检、从业人员体检工作,制订完善的体检计划及建立信息管理和科学评估制度,为每一位职工建立动态健康管理档案,动态管理职工健康外,还全面启动健康维护,开展健康巡诊及健康宣教,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引导铁路职工健康行为改变;并建立了行车关键岗位人员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筛查评估机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医疗列车常规配备临床、医技、护理等医护人员近40名,每次出乘均由高级职称专家带队。2016年以来,医疗列车采取“人换车不停”的工作机制,以10-15天为周期进行人员轮换,每年约有200余名医护人员上车工作,持续为沿线职工群众及旅客提供医疗服务。


樊春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医疗列车党支部书记。2015年,她是第一批登上“医疗列车”的医护人员。4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这辆列车上。樊春介绍,列车上配置了心电图、彩超、DR、听力电测听仪、肺功能检查等多个检查室以及眼科、耳鼻喉科、内科、外科、妇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还有手术间、远程会诊设备,所有数据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直接联通,达到了“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疗水平。

 

【服务线长】

9000余公里的铁道上 有了“医疗列车”的身影

据悉,医疗列车团队服务对象包括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9600余公里线路,覆盖宝成线、达成线、成昆线、成渝线、内六线、川黔线、湘渝线等多条铁路沿线50多个站点,涉及四川、重庆、贵州及云南部分地区(昭通、彝良)共计12万余沿线职工及家属。


“铁路安全运行要求职工随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如何保证职工定期接受体检也是个大问题。”樊春介绍,铁路职工由于工作压力大、三餐不定时、夜间工作时间多,生活不够规律,很多人都有心脑血管、内分泌、骨科方面的隐患,尤其是火车司机这一类行车关键岗位,承担的工作压力更大,一旦因健康原因导致差错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几年来,医疗列车开展了健康体检近8万人次,门诊医疗1.3万人次,医疗巡诊457场,专题讲座182场,远程会诊多次,转至医院本部门诊及住院治疗1万余人次,为职工及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及急救知识培训近4万人次。对包括火车司机在内的7588名行车关键岗位职工进行了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猝死预防为重点的筛查,并对重点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经过2016年到2018年连续3年的健康干预,行车关键岗位“四高”的指标下降有效率达到69.34%,铁路职工在岗猝死人数明显下降。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列车的开行,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支组织有力、保障健全、快速移动、服务优质的移动医疗资源,全面提升了铁路职工的健康保障水平,让广大偏远站点铁路职工和家属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中心城市“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以创新举措推动了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


此外,医疗列车堪称一所流动的医院,在铁路沿线广大地区,可开展远程会诊,可视病情需要实现病人的快速双向转诊,完全实现了国家医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要求。目前,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正在积极建立职工慢病管理及预防系统,希望通过植入5G技术,建立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系统,依托可穿戴设备,对12万铁路职工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以保障铁路职工健康,维护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行安全。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机器人

“机器人”导航手术 手术更加微创,出血少、精准性高。



切口小微创,手术精准,出血少,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实现手术后加速康复。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了解到,至2016年成都市首台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骨科机器人”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正式上岗以来,医生通过这台“机器人”,完成了200多台手术。运用这台“机器人”导航与定位手术位置后,病人手术的出血量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骨科医疗团队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国内知名骨科专家李开南教授介绍,“机器人”主要由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两部分构成,控制系统是包含手术规划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系统是一双可多维度移动的机械臂,两个部分相互配合。医生操作机械臂,根据计算机系统“导航”完成手术。


“以前的传统手术,医生在术前商讨出手术的方案和计划,手术过程中根据经验,去判断手术位置,比如说一个螺钉,需要从皮肤打入病灶的一个部位,这样就对医生的经验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螺钉置入的位置不够精确,就容易出现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而使用机器人后,手术前计算机系统会根据患者术前的X光片等检查数据,生成一个立体的手术模型分析图,利用机械臂的精确运动创造导针置入路径,最后由医生置入空心钉,进且而完成手术。运用“骨科机器人”后,相对于传统手术切口小,手术快,出血少,精准性高,相比于普通手术,更加容易实现骨科手术微创化。


李开南教授介绍,目前骨科机器人可以做26种骨科手术,主要运用于髓内钉远端锁钉定位、髋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椎弓根螺钉定位置钉等。当然,骨科机器人还处在不断完善和研发当中。近年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在骨科机器人技术、骨科微创技术及骨科生物降解材料等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组建了成都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和成都大学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已经获得多项专利和研究成果,走在了国内的前列。


(编辑:王锦源 责编: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