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转载成都民盟报道丨救死扶伤 义无反顾——记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盟员/骨科专家员晋教授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9/08/01

微信图片_20190730175108.jpg


员晋,男,山西太谷人,1965年7月生,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盟员;四川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成都市运动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成都市金牛区政协委员。

 

曾连续三次“战斗”在抢救伤员的地震灾区一线,被网友亲切称为“天使之光”的员晋,擅长运动医学疾病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骨关节炎、关节周围骨折及韧带断裂的处理及修复重建,完成各类大型疑难手术数千例,尤其在骨关节疾病、运动医学疾病、创伤骨科及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浸淫人体骨关节研究领域30余年,员晋在国家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19年4月25日,员晋获评2018年成都大学十大新闻人物。

 

工作日常 急急忙

 

“赶紧!赶紧!赶紧!”连说了三遍“赶紧”,员晋步子迈得更快了。早上8点多,我终于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9楼的骨科病房里见到了这个大忙人。一米七左右的个头,脸圆圆的,戴着金属边的眼镜,西服外套着白大褂。脸上那几道岁月留下的沟壑,透着一种医者的淡定从容。

他前脚刚从一个病房出来,后脚他又带着查房医生们走进了另一个病房。“病人多,10点还有手术,不能让手术病人等着。”

“急性子”的员晋一进病房就“慢”了下来。问、闻、切、触、动、量,每一步操作都少不了。病人的饮食、用药情况、身体反应……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他不仅瞧得仔细,问得也清楚。见着他来,沉闷的病房多了些活力,许多病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和他交流着病情。

病房里的病人大都上了岁数,跟病人说话时,员晋习惯把音量提高,好让患者听得真切。当被问及在手术台上遇到过的挑战时,他看着自己面前的一位病人,脸上云淡风轻,“这位大爷今年98岁高龄,股骨骨折送进来的,前两天我给他做了台髋关节置换手术。这种类型的骨折常被称为‘老年人的最后一场病’。”这个年龄阶段的高龄患者通常都存在老年痴呆、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手术后容易引起系列感染,风险极大。而在骨科病房里绝大多数的病人都上了年纪,“什么最有挑战?每天都是挑战。”

周二一天是门诊时间,因此每个周二他的饭点总要往后延上一延。病人多,他不忍心让病人久等。一周七天,有四天都是手术日,一个月下来员晋至少要做上32台手术。而他的忙有时是“自找”的。好不容易周末得空,他又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上“充电”。

从医三十余载,员晋深感“当医生不容易,当好医生更不容易”。医学行业不停更迭,容不得医生们“打盹”,医者得在不停钻研、探讨中寻找疑难杂症的最优解。这,也是员晋心之所向。

 

地震中的逆行者


8月8日21点19分,九寨沟突发7.0级地震。上百名伤员被安置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门口的空旷区域,等待救援。此时,员晋正巧和团队在九寨沟县进行医疗援助。地震发生后,他和团队立即乘车赶往九寨沟县人民医院,他也成为第一个赶到灾区现场的运动医学医生。

经历过“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员晋有着丰富的医疗救援经验。卫计局领导任命他为现场医疗救援工作的临时负责人。临危受命,他带领团队迅速制定救援方案,检查现场伤员身体状况,判断伤员病情轻重,对他们的伤情进行评估,安排转运的顺序。

连续工作43小时,疲惫早已被员晋抛到九霄云外,他最关心的是等待救治的伤员。

众多伤员中,员晋注意到一名浑身冰凉、神志淡漠的伤员。“这是急救现场专业上称为‘沉默者’,是最危险的伤员。”凭着经验,员晋迅速做出判断,这名妇女正处于休克状态。果不其然,护士检测血压已经低到了70/40mmhg,脉搏微弱。经初步检查判断为骨盆骨折,腹腔受内伤大量出血。在为其开放双通道快速补充液体,维持血容量,纠正休克后,这名伤员被迅速转运到九寨沟县人民医院,进行连夜手术。员晋和团队从死神的手里把她抢了回来。

几天之后,员晋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查房时见到这位伤员,她抓着员晋的手眼里满含感激之情:“员医生,我的这条命是您捡回来的!”员晋心里很坦然,他只是说“职责所系。”

“从伤者的眼神中,我能看到医院和医生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哪怕是地震后医院危房旁的空地上。”三次地震,他都陪在伤员身边,来不及关心家人的安危。儿子小时候不理解员晋,“父亲陪伴病人的时间比家人还多,因为这样的原因,小时候曾固执地不愿成为医生。”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家老小生死未卜,他的心思都扑在抢救伤员,他告诉妻子:“我在这儿救人,也会有人救你们。”

 

为医 从一到无穷


小时候的员晋身体不好,跟医生打了不少交道。家里母亲和三舅又都是医生,这让员晋对医护行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那时,年幼的员晋眼里,医生是会施魔法的人,能解除病痛。而三舅建筑了他童年的纳尼亚。

三舅曾是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肝胆外科教授。八、九十年代,腹腔镜技术在国内运用还不多。40多岁的三舅仍不囿于已有技术的使用,开始钻研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三舅专注医学的身影和他口中那些医患间温情的小故事一点点编织着员晋年少时的梦。

父亲从西藏军区退役后,员晋一家几经辗转定居在四川省峨眉山市。成昆铁路恰好从这里经过,将成都、峨眉山市这两个原本在地图上间隔171公里的点连成了一条线,也接连起员晋和成都大学附属医院30余年的缘分。

当时,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处于成都铁路地区的中心位置,拥有专业技术高超的医护人员,成为不少生活在铁路沿线的子弟看病的选择。也让员晋生出到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的念头。

1988年,员晋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工作。“金口碑好医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第一次独立做手术时,员晋也遇到点“小插曲”。那是一台阑尾炎切除手术,虽然进行了术前培训,但这是第一次独立手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一开始,手术流程进行得十分顺利。进入腹腔后,员晋心里“咯噔”一下懵了,找不到阑尾。怎么办?他紧张得发汗,想向上级医生求助。可他明白,这是成为医生必须要经历的。他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仔细回忆以往参加手术时上级医生的操作。终于他找到了阑尾,手术顺利完成。

有了这一次经历,他才深深地体会到平时练习的重要性。从此,手术台以外都是他汲取专业知识的身影。

1995年,员晋在华西医院进修。当时,耶鲁大学的埃利奥特教授负责培训华西医院的骨科医生。他主动向埃利奥特教授请缨——管床学习,这才得以第一次接触到关节镜。在关节镜的帮助下,一台手术只需通过2-3个小孔就能完成,员晋觉得神奇极了。

回到成大附属医院后,他和骨科的同事便向院里申请引入关节镜,使成大附属医院成为四川省内较早开展“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的应用”的医院之一。

无穷的求知欲砥砺着员晋和团队一路探索,近几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在微创和骨科生物材料应用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员晋和团队打算尝试探索HTO截骨矫形治疗骨关节炎、单髁置换等技术。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员晋和团队一同朝着“从一到无穷”的目标孜孜不倦。

 

积极履职尽责 服务社会


真正的好提案是深入群众,关心百姓关心的事。

担任金牛区政协委员以来,员晋积极建言献策,提交提案6项,其撰写的提案《创建金牛区特色就近紧密医疗联合体的建议》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诊治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被评为金牛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优秀提案”。

正是因为深入过基层,才了解群众所求。多年来,员晋积极参与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WASMA、四川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等众多机构组织发起的下基层义诊义讲活动。除此之外,他从2011年起开始利用假期时间到藏区义诊,还自费购买数万元与骨关节病相关的药品,免费发放患者。

他记得华西医大的杨志明老先生曾说过,“当医生先是一种职业,再是一种使命,最后成为一种信仰。”现在他有了一些使命感。8年里,他义诊的足迹遍布四川、青海藏区和西藏,用医者仁心温暖了藏区同胞的心,也和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杏林春暖,他用一把手术刀,一颗仁心,救死扶伤。如他所说:拯救生命的过程充满着张力,懊丧和喜悦并行,喜欢这种义无反顾的生活,享受帮助他人、被人需要的感觉。誓言无声,早已随着长期的修炼流入我的血液中。


——转载自2019-7-25 成都民盟微信公众平台


(编辑:王锦源 责编: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