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厅级离休干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杜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2月15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杜智同志在1988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住在离医院不远的成都铁路局家属区里。1974年杜智同志任院长后,亲自主持了医院八十年代从成都市平安桥到二环路的搬迁和新建,也亲眼目睹了医院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和成长,是医院历史的重要书写者和见证人。
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通过往昔的故事,永远怀念我们的老院长。
图片拍摄于2020年10月9日录制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寄语视频时
从医经历
如愿以偿:从首长勤务员到资深军医
杜智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10岁即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游击队被共产党正规部队收编后,他于1941年起开始给军区首长当勤务员,首长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答:“想学医!以后即便不在部队了,回家也能混口饭吃。”就这样,杜智先后调冀鲁豫直属医院任看护员、在冀鲁豫随营学校卫生队任护士班长、在战俘营卫生所任司药兼看护班长,并在濮阳市医专接受系统培训后分配到军区卫生部任科员,负责将前线转下来的伤员送到医院治疗。尤其在1949年8、9月的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在战场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搭起临时手术台救治急重伤员,“当时大小手术无数,我们一个多月没有脱衣服睡过觉,实在困了就打个盹。在敌人的炮火、飞机轰炸下,手术都没有停过。”
新中国成立后,杜智获得了在西南军医大学深造的机会,毕业后在军政大学5分校任主治军医、所长、股长,负责全校首长和苏联专家的医疗保健工作以及疑难杂症诊治和手术。在西南军区第二步兵学校、重庆铁路局三江疗养院、重庆铁路局卫生科先后任职后,杜智于1957年来到成都,任成都铁路局直属门诊部主任兼联合支部书记;1974年,杜智调成都铁路中心医院(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任院长、党委副书记。
医院转型
多措并举:从“乱七八糟”到“全省第一”
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彼时还位于平安桥(现天府广场西北隅的西华门街)的圣修医院原址。虽然处于从“不惑”向“知天命”过渡的阶段,但喜获平反的杜智颇有在此大展拳脚之意。
“我刚到医院的境况,完全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杜智回忆,当时的医院不是按照科室来划分,而是以诸如内科连、外科连来指代,医院之前的大部分人马和设备,都随铁二局“转战”贵州而搬家,“走了两百多号人,医院几乎见不到医生,病人屈指可数,甚至连个座位都没有!”在遵循医学规律改“连”为“科”的同时,杜智利用自己在部队和铁路系统深厚的人脉关系,为医院谋得一笔建设资金,用于建实验室和购买包括X光机、胃镜、B超在内的各种设备,同时找铁路局要了三台小轿车和两台救护车,并从各个铁路局重点延揽内科和外科方面的医学人才。一时间,毕业于国防大学的杨化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的鲍亦忠、毕业于工农兵大学的鲁跃华等人纷纷汇聚而来。对于成都本地尤其华西医院教授级的专家,杜智更是极尽礼遇,派小车专门接送,翻倍给付工资……另外,杜智还从哈尔滨卫校要了30名专业护士,专门从西昌调来了40名医护人员,同时还开办了护理培训班培养医院自己的护理人才。
在杜智的带领下,医院的面貌很快大有起色。他说,组建团队历时一年有余,随着医院渐渐走入正轨,全院职工已扩充至500余人,后来已可以开展包括食道癌、肺癌切除在内的大型手术,并且相继举办以中医、药剂、针灸为主题的全国性学习班。“我们的服务态度好,中医人才济济,全国都叫得响名头,设备之先进堪称全省第一,提供的特殊营养伙食也是全省第一。”杜智说,渐渐地,到医院看病的人要排好长的队,甚至有人连续三天都来排队却没挂上号。在高峰期,医院的门诊量达1800人次/天,住院病人达700人,而全院原本只有550张床位。
筹建新院
医院搬迁:从黄金地段搬到火车站边
就在医院蒸蒸日上之际,全院搬迁却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原医院位于成都市中心,离火车站较远,铁路职工看病不太方便,搬迁是响应“为铁路服务”之需;另一方面,原医院所处的黄金位置被成都市委相中,在原医院占地只有39亩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拿“50亩地+300万元”来换的条件。医院领导班子中(个别成员)一度不愿意换地,“说不能换,这是黄金地段,值老鼻子钱呢!”最后是由成都铁路局局长为搬迁工作拍了板。
杜智说,那时成都的二环路还没有修,医院现址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农田。在由成都铁路局工程处负责勘探选址的同时,杜智派专人到全国各大医院都跑了一圈,把大医院的设计图纸悉数买回来作为设计参考。共有9个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招标,最后是西南建筑设计院一位女设计师的方案,以“地皮节约、分区合理”等优势胜出。
按照杜智的设想,既然要建新医院,就要做长远打算,“力争20年都不落后”。在他力主之下,国家投入重金修建医院。
1981年,工程动工;1984年,医院落成。没有热闹的落成仪式或典礼,“连设备、物品那些都是职工自己陆陆续续搬来的”,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作为当时的北门新地标在紧挨火车北站处悄然开业。医院设干部病房20间,配动物实验室、生化室、图书室,划定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区,门诊楼和住院楼面积达25000平米,不仅沿用至今,而且其设计、布局、工艺等在时隔30多年后依然保持了“不落后”的水准。
杜智(左一)
治院理念
抓好关键:一抓质量,二抓态度,三抓伙食
“既然当了院长,我就一定要把医院搞好!”杜智生前在接受访问时侃侃而谈,掷地有声。
他透露,自己担任成铁中心医院(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期间,基本上在上半夜都不睡觉,而是把第二天做些啥都想好,做到心中有数、井井有条。而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到医院第一件事就是过问医院的伙食,关心病人吃得如何,然后就去查房。“在办公室是找不到我的,办公室有秘书管,我都是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转,听科室开早会,听完汇报就在现场进行处理。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但我力求做到赏罚分明,记得医院有一次险些因血型弄错酿成事故,我得知后,当场扣罚手术室60元,由于药房及时发现问题,这笔钱又悉数奖给了药房。60元是什么概念?那会儿的鸡蛋才6角一斤呢。”
杜智同时对员工非常关心。医院先后在多子巷等地修了300套职工住房,无论谁生了病,杜智都会前往探望。员工一旦有什么困难,他都力争马上解决。比如有员工子女找不到工作,他便协助想办法,还宽慰员工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他认为,如果没有“时时解决职工困难,处处都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就当不好院长。而医院取得发展,要抓好三大关键:第一、质量;第二、态度;第三、伙食。
杜智在当医生时就非常钻研业务,每天晚上都要写日记,“手术前要看书,手术后也要看书,看做得对不对、有哪些缺点。”他曾有一个人在庙里管20多个伤病员长达几个月的经历,伤病员的大小便、换药、开刀处理等,都是他一个人经手。而在解放后的成铁中心医院收治了很多疑难重症病人,“烧伤病人肉都烧没了,光着腚,好可怜,那时没有一个护工,全部是护士护理,护士也没有叫苦的。”所以他认为,无论医生护士,都要以对病人负责的高度的责任心,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钻研业务,要吃得苦。
在2019年全国人民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颁发一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杜智同志就获得此荣誉,此荣誉是杜智同志为祖国建设、医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最好见证。
学校党委副书记冯炼、医院班子成员慰问
杜智同志(左四)
2020年12月25日,按照老院长杜智同志生前意愿,委托家属前来医院上交了人生最后一笔党费。虽然遗憾不能亲自向党组织上交这笔特殊党费,但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初心,践行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
杜智同志生前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即使在病房里他还希望医院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医疗服务;在新员工岗前教育培训视频录制时,他也寄语青年及广大医务人员,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医院建设发展贡献自身一份力量。
杜智同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医院建设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在医院历史中看到他那坚定的身影,在时间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我们永远怀念杜智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