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视点 -> 正文
医疗视点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要点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3/18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要点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安排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按照省、市全会要求,深入落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及“157”总体思路,坚持“一个目标、两条路径、五大任务、一个保障”的“1251”总体工作思路,即:聚焦健康成都建设“一个目标”。坚持对标先进发展、改革创新突破“两条路径”。坚持健康优先,构建健康城市建设新格局;坚持有感发展,推动深化医改再获新突破;坚持转型升级,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新水平;坚持传承融合,注入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新内涵;坚持党建为要,打造卫生计生行业新形象“五大任务”。把握“落实年”主旋律,抓好落实“一个保障”。加快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一、坚持健康优先,构建健康城市建设新格局

1.完善健康城市建设机制。发挥健康城市牵头作用,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为契机,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在全社会倡导“大健康”理念,进一步研究充实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等“五大健康”具体内容。出台《关于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决定》《成都市健康城市建设规划(2016-2020)》,促进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完善健康城市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按照《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全爱卫发〔2016〕5号)和《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川爱卫办〔2017〕2号)要求,以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健康园区、健康楼宇、健康家庭建设,制定建设标准,加快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进程,筑牢健康城市建设基础。都江堰市要做好首批省级健康城市试点工作。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彭州市白鹿镇、崇州市街子镇,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彭州市白鹿镇白鹿场社区、崇州市街子镇天顺村要做好首批省级健康村镇试点工作。2017年全市新建市级健康乡镇(街道)25个,健康社区(村)50个,健康单位100个。

3.抓实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创新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乡镇创建与成果巩固工作,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都江堰市、彭州市要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创卫成果。简阳市要攻坚克难,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新津县要力争2017年通过国家卫生县城暗访和技术评估。郫都区要立即启动“国卫”创建工作,确保2017年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并纳入成都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崇州市、邛崃市、金堂县、大邑县要制定创建计划,尽快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工作。龙泉驿区洛带镇,新都区大丰街道、三河街道,温江区涌泉街道、万春镇,双流区公兴街道,都江堰市大观镇,彭州市新兴镇、磁峰镇、葛仙山镇,金堂县转龙镇,大邑县新场镇,蒲江县成佳镇要建成国家卫生乡镇。

二、坚持有感发展,获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突破

4.持续抓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探索改革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导向,引导医务人员重公益、重技术、重服务。坚持以病人为核心,不断提升患者看病便捷性和满意度;坚持以医务人员为核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和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选定1到2家市级医疗机构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让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更大“获得感”。

5.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开展分级诊疗,在医联体100%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包,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70%。健全管理、运行和考核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

6.深化药品供应保障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组织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参加省卫生计生委“双信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按照国家、省部署,在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进一步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扩大基本药物的覆盖面,加大医疗药械阳光采购监管力度,切实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

7.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卫生计生监督体系建设,提升卫生计生监督队伍执法效能。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计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开展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执业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涉嫌“非法行医”、“两非”等重大案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优化应用移动执法终端,执法全过程记录。推动监督信息公开,规范监督执法行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监管,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等工作。

8.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制定成都法治卫生计生法治建设实施意见,做好地方性卫生计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健全和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备案工作,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深入推进“法律进医院”活动,做好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促进行业依法治理。

三、坚持转型升级,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新水平

9.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动医疗检验结果互认。规范三级医院门诊输液,逐步推进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结合信息化建设推进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督查力度,强化市级质控中心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脊柱畸形矫治中心等一批重大卫生计生项目建设。抓好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完善血液安全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的需要。持续推动医养结合工作,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以医疗纠纷为问题导向,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0.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持续推进疾控机构等级评审,全面提升疾控防控能力,70%的区(市)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疫情处置,全市法定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预防接种门诊使用手机APP预约到小时,提供便民服务。以国家示范区工作为抓手,完善艾滋病防控体系,提高检测可及性,扩大治疗覆盖面,引入第三方督导评估体系,提升艾滋病防治效果。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慢病防控能力,武侯区、青羊区做好国家级示范区复审,成华区、双流区做好国家级示范区申报,锦江区、都江堰市做好省级示范区创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崇州市、郫都区、金堂县做好血吸虫病消除考核评估工作。落实成都市贯彻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实施意见,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化管理水平。

11.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和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区域间、部门间、军警地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联动协调机制,科学、有效防控传染病疫情。加强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和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反应灵敏、快速高效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反应快速、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处置高效的卫生应急队伍,探索和拓展陆空立体化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和合作机制,加强卫生应急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重特大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更快、更好开展。创新卫生应急社会参与,大力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公众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城市重要公共场所配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自救互救设备。

12.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启动“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推进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网络整体效能,以“县乡联动、乡村一体”为抓手,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实行“乡聘村用”。进一步深化基层综合改革,完善财政补偿、服务价格、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落实乡村医生保障性待遇。

13.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全市人口形势分析,跟踪研判政策成效。建立健全新时期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依法查处违法生育多孩的行为。进一步完善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大力推广网上办事,积极推进“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推动建立与全面两孩政策相适应的新型人口文化。统筹卫生计生资源,稳定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基层计划生育专干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

14.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深化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开展基层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标准化建设。优化妇幼健康服务资源配置,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缓解结构性需求矛盾。充分发挥妇幼专科医联体作用,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推进产儿科分级诊疗。巩固完善多学科协作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网络体系,大力实施市级及片区产儿科急救中心和市县级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建设,提升产儿科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提供优生优育全程妇幼健康服务,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和计划生育服务内容。高效实施妇幼健康民生工程,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较2016年提高5%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城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5%以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推进三级防治措施有效落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5.促进家庭发展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精准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持续抓好计生特殊家庭“六个扶助”,落实“一对一”、“多对一”联系帮扶、节日走访慰问、领导联系制度。完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系统。启动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保险工作。深化计生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有序推进“新家庭计划”项目。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完善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十进工作,配合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评选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创建流动人口融合示范社区,深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

四、坚持传承融合,注入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新内涵

16.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医药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加强“两馆一角”建设,打造示范中医馆和标准化中医角,发挥中医医师(全科医生)在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6个中医区域指导中心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国医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成都市名中医”评选机制。打造“健康成都·中医养生堂”中医养生科普品牌,以“一片一剧一书一图一车十进”为载体,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提升社会认同。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高新区、金堂县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邛崃市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工作,支持青羊区、都江堰市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以中医医疗服务为基础,拓展中医养生保健、养老康复、运动养生和健康旅游等服务业。推动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团结、整合民间知名中医力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17.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健全老年健康保健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护理院、疗养院、康复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为支撑,老年专科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多元化健康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加强区(市)县健康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业错位、集群发展。

18.强化规划引领和项目支撑。出台《成都市卫生计生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健康成都2030”规划纲要》,制订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相关单位职责,确保规划落地。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成都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进行调整。启动《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05-2020年)》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项目和资金支持,抓紧推进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项目建设工作。

19.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将9种大病集中救治范围覆盖至所有贫困地区,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实施光明工程,免费为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深入推进市政府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项目。

五、坚持党建为要,打造卫生计生行业新形象

20.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系统思想政治、纪律、组织、队伍和作风建设,强化党内监督,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卫计系统存在的“四风”“潜规则”问题,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抓好“对标先进、崇德尚实”主题学习教育,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新模式。切实加强全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创新宣传形式,针对不同人群运用不同载体,创新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健康成都”报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各类宣传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和解读机制。强化新闻宣传,将宣传梁益建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与挖掘宣传全系统先进典型相结合,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先进典型,宣传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掘宣传先进典型,构建成都卫生计生群英谱。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展示行业正能量,展示行业新风貌。创新互联网舆论引导方式,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和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围绕群众需求、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2.加强作风行风建设。加强网络理政工作机制建设,抓好网络理政工作,加强对网络理政工作的督查督办、问责追究等。修订完善“九不准”规定,继续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工作。建立用药和医用高值耗材公开公示制度。建立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开展创建优良行风系列活动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做好行风教育培训和行风评测,强化自律意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恪守服务宗旨,强化行业自律,推动作风行风不断好转。

六、落实人才科技支撑,为实现健康成都建设提供保障

23.深化人才引进培养。用好的制度,用好的平台,用好的团队,引培高端人才,引进博士研究生、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才70人。深入研究,建立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机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保证基层队伍有干劲、有活力、有后劲。紧密围绕深化医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成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医教协同,巩固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全科、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等紧缺专业为重点,继续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加大全员继续医学教育推进力度,分专业分层次开展培训,发挥远程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规范性。通过选派人员进修,推动我市医疗卫生领域接轨先进区域。

24.提升医学科研水平。以提升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深化科卫协同机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抓好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既做好临床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顶天”项目,更要致力于针对疾病防治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及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立地”项目,及时把先进、成熟、适宜的科技成果转化到防病治病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全市卫生计生科研综合竞争力,为健康成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

25.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智慧医疗建设。配合市政府服务办加强“三网融合”建设。研究建设“一库两中心”(临床生物信息库、基因检测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持续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医院标准化电子病历提升工程,鼓励公立医院建设信息集成平台;重点抓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构建“健康成都医疗云”、建设“健康成都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健康医疗”便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