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华西都市报】医学科技创新引领学术前沿推进区域创伤救治体系承载社会责任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9/01/02

  原文链接: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90102/97160.shtml

  原文内容:


QQ截图20190102115124.jpg


  2018年11月17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7年度七大区域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出炉,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提名西南地区医院骨科榜单,这也是成都市级公立医院中唯一一个获提名的单位。


  在荣誉的背后是该院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医用机器人和医学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医疗蓬勃兴起,引领着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该院参与研究并在全市首次引进“骨科机器人”开展手术、首次将3D打印技术的术前计划运用于骨肿瘤保肢手术实践等新项目,为骨科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医院推动建立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又在医疗救治之外承载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创新

  领衔研发成都首个骨科机器人

  早在2016年5月24日,成都市首台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骨科机器人”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正式上岗,在医院首席专家、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操作下,完成了第一台手术。


  这台骨科机器人名叫“天玑”,是成大附院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医院、高校以及四川省内部分县级医院,历时四年共同研究的成果,李开南教授就是此项研究团队中的领衔人物。


  据介绍,“骨科机器人”主要用于髓内钉远端锁钉定位、髋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椎弓根螺钉定位、置钉等,机器人根据X光片准确定位手术路径,通过机械臂的精确运动,为医生提供稳定的导针置入路径,使医生可以按照预期的规划,准确地置入空心钉。而以往,医生通常都是根据X光片等检查数据,再依托自身经验对手术位置进行判断和定位,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旦疏忽大意,螺钉置入位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容易出现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实现精确定位是骨科手术的核心所在,而骨科机器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目前,在李开南教授的带领下,该院完成的骨科机器人手术已超过了180例,在同级医院中处于首位。第四代骨科机器人也正在研发当中,“新一代骨科机器人在疾病种类、精准度上将更有优势。”


  除了医用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该院在骨科相关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方面,也都走在前面。2015年12月28日,该院骨科关节医疗组成功完成一例左侧股骨骨肉瘤患者的保肢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该例手术在成都市首次将3D打印技术的术前计划运用于骨肿瘤保肢手术实践中。


  目前,该院拥有多项世界上先进骨科设备,也有能够满足全面开展各类骨科手术及疾病诊治的要求,在骨科机器人使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推广

  在基层推广手术机器人惠及更多人

  作为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开南教授是领域专业人才中的佼佼者,更是成都大学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领头羊”。在他的带领下,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正逐步形成计算机辅助外科学、数字医学、医学仿生工程技术、机器人手术学、机器人康复学等特色学科和专业。


  除了专注于科研方面,李开南教授也很关心如何向基层推广运用手术机器人,让更多人获益,以及如何在医用机器人平台进行互动。


  近年来,他为四川其他县市的一线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把骨科机器人带到了双流区人民医院、郫都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基层医院。“刚开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李开南说,基层医院能不能接受、有没有适合的病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人员等,都是影响这项工作推进情况的因素,“是一个很费时间的但值得做的事。”


  推广的难度一方面来自外界条件,另一方面则来自需要改变固有观念。“骨科机器人手术,与普通的手术在理念和操作上完全不一样。”李开南说,想要用好机器人这个助手,医生必须先跳出固有的手术思维,建立新的理念,再进行技术上的打磨。


  多方推动下,四川的骨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论文数和科研成果上,四川紧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之后排名全国第四。李开南希望四川骨科的影响力能辐射整个西部,把四川骨科打造成西部医疗界的一个“高地”。


  探索

  推进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在骨科机器人临床应用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李开南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领域——创伤救治。创伤救治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骨科范畴,而道路交通事故是导致创伤最主要的原因,也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面对日趋严峻的道路创伤救治形势,如何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规范创伤救治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创伤带来的危害,是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也要求各地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


  据介绍,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中,I级创伤救治中心是当地能力最强的综合医院,需具备对所有严重创伤救治的能力;II级创伤救治中心则包括周边数家中型医院,设置的目的,是要最快速的到达现场以及将伤员转运到中心,以完成早期的损伤控制,充分考虑严重创伤救治中“黄金一小时”的重要性。


  李开南教授介绍,该体系包括院前、院内救治两个环节,以及院前院内急诊、院内急诊与院内各个专科直接的两个链接。未来,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下,市民遇到交通事故除了拨打120急救电话,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呼救,手机定位将求救源的位置传至所在区域的医院,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信息后,由医护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专业知识快速科学评估病情,并将患者情况传递到该区域的创伤中心医院,根据伤情对患者进行转诊。


  这样的急救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多方共赢。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专业的救助,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一些可能集中在大型医院的患者得到有效分流,实现分级诊疗。

据了解,目前金牛区区域创伤救治体系正在筹建之中,建成后有望成为成都第一个落地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区域。


  前行

  专科科技影响力全省第二

  2018年4月16日,2018年四川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对2017年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科技影响评价排名结果进行通报,综合评价科技指标和临床服务指标,在骨外科专业中,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科技影响力综合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是成都市市属医院唯一一家入围该榜单骨科前十名的医院。


  学科的发展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努力,它需要一群人的支撑。人才建设方面,科室一病区主任汪学军教授、二病区主任兰海教授、主任医师员晋教授等多名专家担任国家、省、市骨科学术专委会主委或组长。科室承担了2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和成都市惠民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支实力超强的专业团队。


  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