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消息(文/员晋)时间久远了,只记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令我终生难忘的时刻。 当天我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护士站,站起来又不由自主地坐下,反复三次,我发现站不稳,我发懵地坐着,这时护士突然尖叫起来"地震了,地震了……"我站起身来扶着墙壁,走到值班室叫醒带教的进修医生起床,这时听到整个建筑发出低沉的"轰轰轰~"令人胆战心惊的撕裂声,持续时间很长。当时我心想这地震怎么老是不停,感觉大楼是要塌了,心生死亡的恐惧。 不扶墙根本无法站立,叫醒了进修医生后,随即安排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转运病人,然后我被叫到急诊科为病人清创缝合伤口。这些患者都是震落物砸伤的成都本地伤员,不停的有伤员送来,我们就不停的缝合,打石膏固定,后来涌入急诊科的病人越来越多,我们忙不过来,只有先进行包扎止血,然后再缝合。 我的同事母建松医生随医疗救援队前去震中。后来听他们说,赶到当地,满目疮痍,他们是赶到现场的第一支救援队伍,他们赶到当地倒塌的学校,从废墟中挖掘被压的孩子们,我们医院所有的住院病人都转到医院后花园的地面上,搭起彩条编织布挡雨。 当时电话不通,我十岁的儿子在学校,我的父母情况不明,我找到我爱人告诉她:"我是离不开了,你去把一家老小找到,我在这儿救人,也会有人救他们的"。我和同事们就在急诊科不停的清创缝合、石膏固定,一直忙到当天晚上19点左右。 吃了盒饭,我冒着强烈余震赶到手术室为一位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手术,这是一名双手多根肌腱神经撕裂的伤员,我们为他修复肌腱、神经,其间强烈余震不断,震的窗户"咔嚓、咔嚓"直响,我们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只是偶有听见巡回护士提醒"员老师又震了","员老师要像下午震的那么凶,咋办?"我回答她"背起病人跑啥!"。其实我心里清楚,真要是那样的地震,走都走不动,还跑啥。手术到当晚21点结束。这是我院地震发生后,在手术室麻醉下完成的第一台手术。 来到急诊科,有一辆电力救援车,我们围着听收音机里传来的关于地震的消息,这时通信恢复我爱人打来电话告诉我老人孩子找到了,都平安。我心里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候,从都江堰、绵阳、德阳的伤员陆续转来,我和我的同事赵平副教授在医院的统一指挥下,负责对骨折病人进行复位、石膏固定。开始我们是自己做石膏、打石膏,后来实在累的不行,就让手术室护士按我们的要求做石膏,我们负责打石膏。就这样一直坚持,这一晚我大约打了近一百个石膏。一直到凌晨四点听到通知说从都江堰将转运一个公交车的伤病员,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20多个伤员。伤员到时那场面终生难忘,一个大型公交汽车伤病员啊!后半夜还下了一场大雨。这样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其间忙完急救病人我就又到医院第一住院楼后去看看我的病人们,通宵未眠。 早晨约8点接到通知,所有伤病员收入病房大楼。我们重新回到骨科病房,开始收治处理病人,大量的骨科伤员没有那么多床位,我们就动员轻伤员回家,还把整个神经外科病房腾空给骨科收治病人,收治了大约近100个伤员啊!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忙碌到下午14点过,吃了盒饭准备喘口气。突然,一次6级左右比较强裂的余震,住院楼再一次出现"轰轰轰~"令人胆寒的声音。我们医护人员马上进入病房安抚病人,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的。 5月13日下午接到命令,我的同事赵平副教授和其他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成都市卫生局医疗救援队,准备乘直升飞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璇口镇救援。我们坚守在岗位上忙碌了十天后才第一次回到家。其间我爱人带着儿子到病房来看过我。那是一天的晚饭后,10岁的儿子和他妈妈一起来的,那是震后第一次亲眼见到我的儿子。 地震发生后,所有的人们都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或出现在应该在的地方,做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汶川让人感动!成都让人感动!四川让人感动!中国让人感动!我们在灾难中成长,在灾后重建中进步,在不断的灾难面前总结和提高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援水平。 此后,我又亲历并参加了2013年4.20芦山地震和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的医疗救援。看到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应急救援中的进步!也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作为医者"职责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这种誓言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和行动中,当灾难发生时总会看到我们这些向灾区震中的逆行者的身影。感恩有您!
(编辑:王麒钧 责编:孟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