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正文
医院新闻

精准扶贫日记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孙江莉: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03



3月9日凌晨4点

由医院领导带队,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传帮带”医疗队一行13人奔赴石渠县开展精准扶贫扶贫工作。飞机到了玉树,石渠县人民医院的领导给我们献上哈达,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感动。玉树到石渠的路很好,一路上的风光要用荒凉的美来形容,不带一丝绿色,这就是传说中的“生命禁区”。海拔一点点的靠近4300米,开始感觉寒冷、气紧、心慌,3个小时后到达了石渠,赶紧吸氧,没有任何食欲且全身不适……

 


3月11日

高反适应中,电话响起,“孙老师,你能不能到内儿科来一趟,有个新生儿血抽不出来,心电监护仪用不起”,打电话的是内儿科护士长。我立即翻身下床,来到医院,这是我来到石渠后第一次进病区,新生儿很多,病情很重,让我非常吃惊,我意识到了这次“传帮带”任务的艰巨性。这时的我顿时没有了全身不适感,马上指导护士们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亲自行小儿股静脉穿刺,指导护士对该病危新生儿的护理。在和护士长和护士们的交谈中,我发觉她们的业务理论知识欠缺,特别是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是很薄弱的,与护士长商量后决定每天全体护士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一个小时的护理查房,以提高护理业务水平,护士们态度认真,积极学习,病人家属也在旁边认真聆听,每天都能看到护理水平在一点点提高,特别是新生儿病情一天天好转,那时内心是满满的。“提前半小时上班,进行一个小时的护理查房”这个规定将一直延续下去!

 


3月25日晚上8点

感觉头昏,同事说到医院测测血压吧。来到病区,看见值班护士跑向病房,说有娃娃不好了,我急忙穿上工作服来到病房,看见一小婴儿全身抽搐,双目凝视,面色苍白,唇周发绀,腹部膨隆,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我赶紧拨通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怡的电话,张医生很快赶到病房,一个多小时后,在我们的抢救下,病儿生命体征平稳了。

 




4月2日晚上7点左右

我和张怡医生散步在石渠县城街头,来了快一个月了,还没仔细看看石渠。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电的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邓磊:“赶快到手术室,请求支援!”听着急促的语气,我们来不及多想,连忙往医院赶,来到手术室看见辐射台上一早产男婴,邓医生正在气管插管,我马上通知病房护士准备新生儿暖箱及抢救设备,手术室抢救完毕后,我和邓医生一起护送新生儿到病房,指导病房值班护士完成工作,等待病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我们才离开病房。

 


4月9日

我们医疗队来到新荣乡慰问2户因病致贫的特困户。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当看到那两位重病人绝望无助的眼神,我深深感到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再次感受到我们医务工作者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捐了钱,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些许安慰。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每个到藏区的工作者真真正正要为老百姓做实事,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编辑:王麒钧 责编: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