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医院文化 -> 正文
首页 > 党建工作 > 医院文化 > 正文

庆医师节丨喜讯!成大附院荣获“成都榜样·大美医者”提名奖及微视频三等奖

为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卫生健康职业精神,展现在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期全市卫健工作者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全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和谐氛围,助力文明成都建设,汇聚“健康成都”建设正能量;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健委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评选活动。8月14日,举行了成都市庆祝“中国医师节”暨第二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颁奖会。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荣获第二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提名奖(集体),《男护士》微视频荣获纪录片、专题片类三等奖!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事迹


风雪中逆行 困厄时守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前后共派出48名优秀医护人员参加四川省第三批、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其中医生10人,护士38人,共产党员19人,主要由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急诊医学科等医护人员组成。在两次接到省卫建委援助湖北的紧急出发通知后,全院上下均是连夜踊跃报名,次日中午就整装出发,充分体现了“舍小家 顾大家”的精神。两批医疗队分别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区(湖北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至撤离时,第一批医疗队累计管理危重患者1439人次,康复出院及转院52人,在武汉度过了59天;第二批医疗队累计治愈患者141人,在武汉度过了35天。




2月2日,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20人出征





2月13日,成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28人出征


 

急如星火 雷霆驰援

2019年12月30日,网曝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

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封城”!

……

熊健时刻通过新闻关注疫情发展情况,每天新增的确诊人数让人揪心。作为成大附院大外科护士长、一名医疗战线的老兵,他对这次疫情心下已有了判断,“武汉封城了,说明这次疫情很严重,可能像SARS一样,蔓延至全国各地”。

1月28 日上午,医院接到省卫健委下发的援助湖北的消息。医院迅速组织,抽调重症医学科、急诊重症医学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精干力量。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晖在工作群里发布消息,短时间内12名医生主动请战;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黄超发出消息几分钟时间,大家纷纷云集响应。“我要首先去,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主动请缨,服从安排,随时待命”!

熊健参加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和‘8·8’九寨沟地震救援,在大型医疗救援行动方面有着充足的工作经验。“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哪里要我帮忙,我就过去帮;只要组织信任我,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没有一丝犹豫,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康复护士甘雨珠瞒着家人报了名,临行前她告诉四岁的女儿,“病毒怪兽伤害了很多人,妈妈要去打怪兽了。”

成大附院两批48名赴武汉的队员中,重症医学科护师谢文均的妻子刚刚怀孕3个月,年龄最小队员的邓利兰23岁、ICU病房的护士赵菊刚刚新婚、儿科护师李花临行时父亲刚刚下手术台……他们平均年龄30岁,出征前,男同胞们剃了统一的板寸,头发长点的女同胞们也都剪成短发。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医者、是战士,此时他们选择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共赴国殇。

2月28日,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齐心协力转运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风暴中心逆行的勇士

2月13日,成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搭乘的飞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因为对武汉疫情的忧惧,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护理组长、神经内科护师刘天衡和队员们都很忐忑,“当时觉得空气里都弥漫着病毒,哪里都不敢碰、不敢摸,不小心碰着了,就立马用包里的酒精喷一喷。”但当他们走出机场,看见列队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举着“欢迎四川!”“中国加油!”字样的牌子,那一瞬间,刘天衡落泪了,“是激动的泪,深深地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的力量,心里只想尽全力帮助湖北人民挺过这次困难!”

彼时,全国疫情已到最紧急的时刻,在武汉,更是风声鹤唳,后勤保障还未理顺。刚到酒店,刘天衡和同事们忙着搬运行李和物资,自带的160多箱子满足队员们14天防护需要的物资。酒店里一个大约10平米的房间里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物资如何摆放、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如何归置都要一一明确。等这些忙完,已是凌晨两三点。

更重要工作是要为进入病房做准备。各种防护知识培训,熟悉环境,熟悉物资。从酒店进出流程、房间消毒布局到医院院感防护,每个细节,事关生死,大家必须烂熟于心。“刚到武汉的前几天,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正式进入病区时,担任四川省第七、第八批医疗队总领队、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进总会在他们身边提醒:“一定要动作慢,一定要安全,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一定要慢、要慢。”

回忆刚到武汉时面对的情况,杨进说:“救治任务重,病人数量非常大,我们准备的时间非常短,13号才到,14号开始准备,24小时不到,15号一天128个患者以及全部入住。整个医疗队进行的内部整合,实现了‘床等人’”。

2月13日,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高雪琴为减轻患者痛苦,采用跪姿进行操作

 

进入病区 直面死神

正式进入病区与病毒正面交锋了。成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接管了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9楼和10楼两个病区开展工作。这里接收的患者病情较重,病毒传播性强。穿戴防护装备是第一道“关口”。为了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风险,医护们需要穿3层衣服,戴3层口罩,戴护目镜,有一丝的缝儿都拿胶条细细地粘上。整个穿戴完成,一般需要1个小时。“明明天气很冷,可穿上全套装备以后里层的衣服都湿透了。”第一批队员,接管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9楼六病区的甘雨珠说,“护目镜总会起雾,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后来发现在镜面上涂洗手液能改善起雾的状况,于是他们将这个窍门分享给了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的队友。”

穿好防护服后,通过清洁区,进入电梯,再通过缓冲区,最后进入隔离病区,通常队员们需要在里面工作4-6个小时后轮班。但前期物资紧缺,大家为了尽可能减少防护服的消耗,队员们有的穿着纸尿裤进病区工作,最长26个小时没有喝过一次水。因为脱防护服比穿防护服更难,要担心防护服上可能沾染的病毒导致感染,每次脱下一件防护服他也需要1个小时,然后再进行全身消杀。“物资紧缺的那段时间,前一天防护服是大号,后一天可能就是加大号,鞋套可能是今天有,明天就没有”。

熊健在工作中经常性会遇到患者需要气管插管和佩戴呼吸机等情况,而这也是医护人员最易被感染的环节。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呼吸道和气溶胶传播,患者在插管与戴呼吸机间隔期间,呼出的气体大量弥散在病房空气中,熊健和队友们需要为某些患者吸痰,通常发生痰液反射性喷溅会对医护安全威胁极大。工作中最忙那一次,一名吕姓的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需要进行CT检查,十名医护工作人员一起协助护送患者进行检查,期间要一直保持患者呼吸面罩不脱落,情况十分危急,“当时的场面真的是十分惊险”。尽管在隔离病房里危险重重,但熊健相信,“只要我们做好了自身的防护,肯定没问题”!

医疗队员的人身安全正是杨进最担心的问题。“一到驻地酒店,我们就制定了驻地酒店感染防控质控督查标准、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要求全体队员严格遵守。”杨进说,医疗队制定了 “三级缺陷管理办法”,临时党委委员、医务部成员、感控预保部人员不定期对医院岗位职责和驻地管理督查,针对缺陷管理事件按既定办法进行警示谈话、全队公示。医疗队提出“队员结对子”等创新办法,以“驻地同楼层、医院同班组”方式让队员互相监督餐食情况、体重情况、睡眠情况、情绪情况、疾病情况、行踪情况。为了防止医护人员意外暴露,医疗队专门做了预案。“我们把暴露程度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提前联系好了后备医院,假如发生高危暴露,我们能第一时间为队员安排核酸检测等,让队员安心。”“为了给队员减压,成立前线医疗队心理保健小组,制定压力、疲劳、情绪、睡眠的情绪量表,对全体队员开展心理监测和镇静药物使用监测。对筛选出的失眠、负面情绪的队员及时予以适当干预,全方位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2月15日,成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天衡带头进入病房

 

病毒在消逝 爱在发芽

刚开始进入病房时,医护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试图和患者保持一定距离,病人情绪也因此消沉,表现出对医生的不信任。成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急诊科医生徐尚刚第二天便意识到自己要改变策略,对病人不仅要进行躯体疾病治疗,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他开始走近患者,主动加病人微信,鼓励病人,有时还同他们闲聊。有一名病人没有贴身衣物,徐尚刚主动将自己的物品给了他。病人对这些改变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医患逐渐交心,关系渐渐融洽。天气变暖时,患者会叮嘱医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为此而倒下;一些病人会告诉徐尚刚离自己远一点,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还有一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病人主动写了一封信,让徐尚刚站在病床前,一字一句的念给他听。“你可以出院了”,是徐尚刚在援鄂期间最希望对病人说的一句话。

除了常规的救治护理工作之外,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还有着许多温暖的故事。早上九点,刚接班的9楼护理组装刘天衡开始带领组员们进行查房,除了询问患者的身体基本情况之外,他们还会关心每一位患者的生活物资要求。原来,病区内的一位患者提出很想吃一点有味道的东西,队员就从自己的物资中给他带了一桶泡面,他吃了很满足很开心,刘天衡从这个细节注意到,是不是每个患者都有物资上的需求,于是他在微信群里告知大家,很快患者发来物资需求,队员们根据床号、姓名和物品,列出了一张“爱心清单”,购好以后一一装袋,并且附上了手写的祝福纸条送到患者手中,以心换心,医患的心贴得更近,也在这困厄时候,心手相牵,度过危难。

甘雨珠的第一位患者是位27岁的姑娘,第一次见面她哭得正伤心,原来她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已经去世,父亲和自己也患上了新冠肺炎,失去家人的伤痛,与父亲隔离在不同医院,无法照应的担忧,对自身病情的恐惧,让她情绪低沉。甘雨珠花时间同她谈心,她知道心理辅导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姑娘慢慢开朗起来,她们还一起录视频为患者的父亲加油打气。

“在我们眼里,新冠肺炎患者其实和普通患者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依靠常规的医疗手段和中医药结合的方法来治疗,除此以外,更多的时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因为他们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是巨大的,甚至他们提前给自己的病情画了句号。”医生们带着患者做八段锦、跳康复操、呼吸操,在锻炼患者肺部功能的同时,活跃身心,减轻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能够战胜疾病的执行力。

一天收到8封患者的感谢信、从外地制作送回武汉的锦旗……患者们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和感谢救人于危难的医护队员。“武汉人民是英勇的”。在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长达59天的抗疫鏖战中,医患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建立了一个医患交流群,熊健承诺:“这个群我们永远都不会解散,大家都是永远的朋友。”

在武汉,杨进每天被一线工作的护士、医生和患者感动:“他们身体康复或者得到救治以后给我们真诚的回馈和感谢是让我们最感动的,他们能够出院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四川人来到武汉,要做的另一个工作就是感恩。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踏实工作,努力奋斗,回馈武汉人民,回馈大家12年前对私产的关心和关爱”。

3月8日,刘天衡和同事们给病人们准备了花,送出了杯子,寓意“送你一杯子,温暖一辈子”,在当天晚上,患者自发组织在护士站唱《感恩的心》,那一瞬间,爱充盈在整个病区,患者和医护人员拥抱在一起,也哭在一起,“当时的感觉就是湖北四川一家亲,不分你我。”

2月14日,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共产党员甘雨珠为病人加油打气


春日里凯旋

每天新增确诊人数开始减少,治愈人数增多,医院开始出现了空床,大家也感觉到了疫情开始松动的讯号。“这是一场全民防疫战,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全国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全国人民尤其武汉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3月15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科中心隔离病区正式关闭,所有不能出院的病人将转至其他医院继续治疗。

3月19日,成大附院第二批队援鄂医疗队接到撤回的通知。在江城的35天,全队总共收治病人92人,出院72人,转出19人,在武汉病区实现了“医护零感染、工作零失误”,全员平安返回。

返程的那天,医疗队全体在酒店收拾好行李,远远地看见一栋楼房有一面红旗在飘,是武汉市民朝着人群的方向在用力地招手。坐在开往机场的大巴上,市民欢送,警车开道,大家都享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对武汉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人,队员们此时心里是满满的不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实现作为医学生的价值,能够感受到国家需要组织呼唤的力量,何其幸运,何其宝贵”!

3月31日,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20名队员撤回。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全队累计管理危重患者1439人次,康复出院及转院52人。甘雨珠与队友们平安凯旋,她说,“打心底里说,我没有觉得自己是英雄,我的工作职责就是救人。这次我们之所以能在疫情里取得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全国上下的团结一心,让我真切感受到了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力量。”经此一役,成大附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1名队员入党。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徐尚刚说,“我不是英雄,只不过是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出了一份力!”风雪中逆行,春日中凯旋。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勇士们已平安归来,蓉城春日繁花已盛开。

 

 

《男护士》微视频


视频内容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男护士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是全省最早成立的男护士组织。在医院关心与支持下,工作室规模逐渐壮大,由最初的10余名发展到现在近50名男护士,成为医院护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工作室已走出了3名护士长,多名专科护士,并有1名清迈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和1名清迈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中,医院共派出15名男护士奔赴武汉参加抗疫,成为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男护士作用,相关抗疫事迹受到国家、省市重要媒体报道。